
內在富裕
作者:大石繁宏 Shigehiro Oishi
當我們談「美好人生」時,常想到兩條路:幸福(快樂、愉悅)與 意義(目標、貢獻)。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 大石繁宏 提出第三種路徑 —
內在富裕(Life in Three Dimensions):用多樣、新奇、甚至帶點挑戰與不確定的經驗,讓人生更有故事感。
01|幸福與意義之外的第三條路
跨國研究顯示:在被迫三選一的情況下,仍有一部分人選擇「心理富裕」的人生,代表我們不一定只渴望安穩與快樂,有些人更想累積值得回味的故事。

02|遺憾也是資產
遺憾與挫折,常是內在富裕的養分。像 J.K. 羅琳在低谷中創作、曼德拉將苦難化為寬容與智慧;心理學中的「創傷後成長」也指出,逆境可能帶來觀點轉變、同理與更深的生命感悟。
03|行動與玩心,打開富裕之門
- 從小行動開始:嘗試閱讀一本書籍、無計劃的旅遊探險、去體驗一次前所未有的活動。
- 發揮玩心:用幽默與好奇面對挑戰,壓力更可控、體驗更豐富。
- 跨界體驗:旅行、藝文、跨領域學習,都是增加人生厚度的途徑。
04|你可以這樣做
- 每週一個「新」:試一個新路線、新菜色或一場展演。
- 安排微冒險:半天短程旅行/在城市中迷路式漫步。
- 練習故事編輯:把「我怎麼這樣」改寫成「這次我學到…」。
- 善用界線:心理富裕≠越刺激越好;以安全、倫理與資源可負擔為原則。
物質富裕可以用金錢衡量;
內在富裕,則用自己的人生故事衡量。

Be_ 相信:透過探索與體驗未曾接觸的新事物,更能認識自我,錨定人生價值觀,也同時練習一種更豐富的生活方式。
心得問答(FAQ)
Q1:什麼是「內在富裕」?跟幸福或意義有何不同?
「內在富裕」強調的是多樣、新奇、能改變觀點的體驗。與以利他、滿足感為主的「幸福」、以價值與使命為主的「意義」不同,它更在意故事的厚度與視角轉換。
Q2:有實證或學術支撐嗎?
相關研究已建立量表、跨國數據與理論模型,並區辨「幸福/意義/內在富裕」三構面;也有關於「小行動帶來正向體驗」與「創傷後成長」的研究支持等,書中大量提出實際相關實驗與方法論,驗證觀點具備基礎數據支撐。
Q3:我要如何在日常開始?
每週加入一個「新」:換條通勤路、看一場不熟悉的展、主動與陌生人寒暄;並用「故事編輯」視角回顧學到什麼,逆轉負面能量。
Q4:追求內在富裕會不會太冒險?
不等於追求越刺激越好。請以安全、倫理與個人資源可負擔為原則,從小步開始,逐步擴張舒適圈。
Q5:與人格特質有關嗎?
研究顯示,較高的「開放性」與「外向性」與心理富裕呈正相關;但任何人都可以用合適步調與方法,提高自身的「心理豐富度」。
撰稿:Be_ Editorial Team|審校:Brand Director Lee|首發:Be_ 人生圖書館